捐款專線:(08) 888-0064

恆基故事

恆基故事

1956 故事的開始

1956年,正當落山風造訪恆春的季節,一群來自北歐芬蘭的醫療宣教士,跨洋過海來到了台灣。他們在恆春鎮內的山腳路 找到一間日式的塌塌米房子作為在台灣的家。因為強勁的落山風可以輕易從牆外乘隙而入,因此他們將房子取名為「土倫貝沙」(Tuulenpesa),意即 「風之巢」。

面對小鎮居民的好奇,他們僅能以笑容回應。當隔年春天來臨,百花綻放時,他們卻已能用簡單的幾句台語問候近鄰,特異的 腔調且屢屢成為鄉民的笑談。他們以醫療傳道的方式到處為人診治病痛,除了四處探望貧病孤苦,也時常入山至原住民部落看診。這群白皮膚、藍眼睛的北歐人,每 新到一處,總引起一陣騷動與指指點點。然而,他們的懇切與無私的付出,終於得到附近民眾與原住民的信任。

1967 恆春基督教診所成立

這樣不定時的四處醫療傳道持續了10年之久。隨著恆春地區居民對醫療的需求日增,1967年6月他們設立了「恆春基督 教診所」,提供固定的醫療服務。由當時在屏東基督教醫院服事的張健昌醫師登記執業,當時每天上午門診而下午宣教士們依然至山區義診。當年擔任護理長的芬蘭籍馬立娜女士,回憶當時情景說:「當時醫療隊的足跡遍踏各處,最遠曾到春日鄉靠近七佳附近的南和(一百公里外)。記得有一次是個颱風天,下大雨,山洪爆 發。醫療隊的成員下來推車,在洪水中涉水危行,經歷了一場所謂的水路之險。」除了山區義診,各種孤苦無依的傷殘病患也都是恆基醫院特別照顧的對象,這些外籍醫護人員的愛心往往為本地人所不及,他們甚至四處尋找被遺棄的痲瘋病患,親自為他們洗及包紮上藥。

1979「中華醫藥傳道會」接手經營醫院 50 年

1970年代,一些剛畢業的本地醫師受到這些芬蘭醫療人員的感召,也加入恆基診所的行列。現任恆基董事長簡肇明醫師在當時即是第一位台灣籍的院長。至此,芬蘭的宣教士們改善台灣尾醫療水準的任務已告一段落,他們認為應該往非洲等更需要醫療援助的地方去。

就在此時,由一群本地基督徒醫療從業人員所組成的「中華醫藥傳道會」(CCMM, Chinese Christian Medical Mission路加傳道會前身),毅然從芬蘭醫療宣教士手中接下這個醫院,他們捨棄都會大醫院的高薪與舒適的生活,以「為上帝服役」自許,一個又一個來此 接任院長,開始了薪火相傳如接力賽跑般艱辛的醫療道路。並交由「中華醫藥傳道會」接手恆基的經營50年合約。

當「中華醫藥傳道會」憑信心接辦恆基時,需要一名受過完整訓練的醫師來掌理醫院,現任路加傳道會董事長簡肇明醫師於是 寫信給前任恆基院長劉章田醫師,請他先來恆基服務2年。劉章田醫師因而放下赴長庚醫院進修的機會,率先接受差派到恆基擔任院長;其後的翁瑞亨院長(前嘉義 基督教醫院院長)也是放棄了出國受訓的機會,來恆基服務多年,雖然辛苦,精神上卻大有所獲。

1982 戴娓娜紀念大樓落成

1980年台大醫學系第一名畢業,任職台大醫院精神科的蔡茂堂醫師南下接任院長一職。當時病房及院舍皆已破舊不堪,每 遇颱風來襲,古老的瓦片屋頂即四處翻飛,病房到處滴水,甚至須家屬為病患撐傘遮雨。蔡院長帶著醫院同仁一起向上帝懇求賜給醫院一棟鋼筋混凝土的樓房,以免 患者及家屬繼續受到風雨的凌虐。為了要募集新蓋大樓所需的款項,蔡茂堂院長在門診、值班之餘,開車至各地教會分享醫院的欠缺與需要,卻在一次趕往台北的路 程上發生車禍,同車的會計戴娓娜小姐傷重不治。這件意外經由幾家報紙披露之後,捐款方源源而來,病房大樓因而順利落成,為了紀念戴娓娜,恆基將這棟大樓命 名為「戴娓娜紀念大樓」,其內設有病床35床。

恆基的硬體雖然順利完工,醫護人卻依然嚴重不足,每位醫師不管是什麼專科,來到此地同樣得接生、開刀,處理內、外、兒科各種疾病,護理人員也一樣身兼數職,除了負責病房、產房、急診,還須兼顧掛號、包藥及批價等雜務,一天上十二小時的班是家常便飯。

當時的蔡茂堂院長不忍同仁們長期辛勞,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到最需要你的地方」,敘述恆春地區醫療資源的缺乏,盼望 都會地區的醫師能夠考慮到恆基服務。1983年,陽明醫學院韓偉院長,利用自己休假四個月的時間,南下恆基幫忙,他以院長之尊,從事住院醫師的工作,門 診、急診、換藥甚至值班樣樣都來,他毫無怨言的付出,給予恆基員工很大的激勵。1983年,醫院更名為「財團法人信義基督教醫院」。

1995 100 床的地區醫院──現代化醫療大樓落成

1991年,屏基婦產科主任劉德森醫師在父親的責罵聲中接下恆基院長的棒子,此時醫院三十床的規模已不敷使用,各種儀器設備也亟待更新。為了提供恆春民眾更好的服務,路加傳道會決定配合衛生署偏遠地區醫療發展計劃,再度擴建新醫療大樓。

1993年獲衛生署「6年國家建設」補助貸款,擴建一棟6層新醫療大樓,共有病床100床。

1995年10月26日, 一棟美侖美奐的七層大樓落成正式啟用,恆基的病床數擴增到100床,同時添置了各種新型精密儀器,例如CT、眼科雷射治療儀、超音波、心電圖監視儀、全套 自動生化檢驗儀等以及設立了復健物理治療室,大幅提昇了台灣尾的醫療品質。

2007 老醫院的堅持與新生

為了落實「耶穌基督愛人如己」的博愛精神,恆基始終不以營利為目的,盡心盡力地照顧台灣尾。從民國81年因舊醫療大樓老舊不敷使用,同時也為提升恆春半島的醫療品質、就診的醫療服務,遂向行政院衛生署貸款1億2仟5佰萬元興建醫療大樓,因而背負沉重的財務壓力。

自民國86年開始有計畫地向社會大眾募款,當時的院長陳雲址醫師本人,賣出在台北寓所,將所得的200萬元如數捐出, 解決當時付不出工作人員薪水的窘境。民國88年初與統一企業所屬之7-11合作,舉辦公益活動──「搶救台灣尾,點出希望的燈」,強力的媒體造勢與活動文 案,轟動一時,讓恆基的關懷事工經費得以一解燃眉之急。

然而,在健保制度調整下的醫療院所,恆基當然無法置身於此項『醫院給病人一元服務,健保只給七毛二』的風暴之外。對於原本已是赤字的財務更是雪上加霜,面對這樣的風暴,恆基除了極力爭取公平的醫療資源外,更要面對點值低的給付,讓醫院生存陷入高成本的醫療環境中。

如今,因健保總額制度的實施與各項外展的社會服務工作,如公共衛生教育宣導與心理健康輔導,社區健康照護,獨居老人關懷、送餐,新台灣移民女性生活關懷、 生活照應,及新移民女性第二代──新台灣之子學童的課業輔導,原鄉部落的兒童教育課輔等事工;加上現醫療大樓每月近百萬的貸款還款金額,使得恆基在照顧乏 人問津的弱勢族群上更顯力量單薄。

2007年 血液透析中心成立

本院血液透析(洗腎)中心在2006年6月21日正式啟用,本院每部洗腎設備都設有透析液純化裝置,提供高品質的透 析,也能減少感染及因洗腎而導致的身體不適。除了服務恆春半島的在地區民外,每年有湧進墾丁的六百萬遊客也是本院的服務對象,很多腎友因為長期洗腎的因 素,不敢出遠門旅行,但本院成立後,能提供外地遊客一個洗腎安心的地方。「照顧台灣尾」一直是恆基的信念,不僅照顧本地的鄉親,也同樣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 給每年數百萬的墾丁遊客。

2009年-恆愛護理之家中心成立

根據最新統計恆春半島的老人人口比例達高達13.8%高於屏東縣12%,是為老化相當嚴重之地區,加上偏遠地區就業不 易,大量的青壯人口向外遷移,造成許多老人家缺乏妥當的照料,造成老人獨居的比率高達13%(7、8000千人),高出全國11%。為了讓缺乏資源且亟需 照護的老人能夠安享晚年,2009年本院將現有部分病房改成27床的護理之家,改善恆春半島老人照護之問題。

用愛守護不止息

為了服務偏鄉民眾,恆基目標努力「形、向、品、新」,為偏遠地區的民眾更好的醫療品質及服務:

「形」-建立、維護醫院良好的形像,使每人來到恆基的朋友都感受到溫暖親切的態度,宛如擁有自己專屬的家庭醫師。

「向」-由於位處偏遠人才流動率高,因此我們要重新凝聚新同工們的向心力,塑造愛的大家庭,幫助外地來的新同工們適應這兒,樂於貢獻自己;此外也要凝聚我們所關心的外籍配偶們的向心力,給予他們更多的安全感,愛上台灣這個新家。

「品」-提升服務品質、加強服務內容的深度與廣度,讓民眾能夠獲得良好的醫療服務。

「新」-以「醫療傳道」的根基與目標,依照恆春民眾的需求創新服務項目。如:老人關懷網絡,要遍及更多鄉鎮,也要提供更多元化以切合他們需要的照顧方式,讓關心與服務做到他們心坎中。

淬煉、重建再向前

2012年8 月24日中颱天秤肆虐,瞬間雨量打破恆春半島百年來最高雨量,而恆基也因為大量雨水從急診室、復健科、側門湧入,
眾多醫療設備、衛材、電腦全部「泡湯」。四年後,好不容易從風災後重新站立起來,卻在9月14日經歷了創院60年來最嚴重的損害,
恆春半島120年以來最強的颱風莫蘭蒂挾著16級強風和豪雨,將屋頂鐵皮被掀開、窗戶破裂、強風豪雨灌入,導致三分之一的院區遭受破壞。

雖然風雨無情、但是我們有從神而來的信心,恆基守護台灣尾,恆基不能倒。風雨的淬煉讓恆基更茁壯,將繼續靠著主的恩典重建再向前。

誠摯邀請您以禱告、奉獻或義工方式支持恆春基督教醫院照顧台灣尾的各樣事工!
衛部救字第1051363442號 捐款專線:(08)888-0064